“这个世界上或许不需要再多一个能帮你生成报告和PPT的工具,但需要一个真正关心你生活的存在”。Macaron AI创始人&CEO陈锴杰说道。
目前,AI Agent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定位就是生产力助手,各色营销、设计、编程Agent层出不穷。它们像高效的“数字员工”,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原本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工作,把我们从繁琐的流程里解放出来。
当然,AI Agent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成为虚拟角色,如Character.AI、Talkie等,它们让用户可以与拟人化的对话伙伴进行情感交流、角色扮演或沉浸式闲聊。这类产品抓住了人们对陪伴、倾诉和想象空间的需求,把 AI 从“工具”推向了“伙伴”甚至“朋友”的角色,让交互不再局限于任务指令,而是有了温度与情境感。
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体验,我们也会发现这两种定位实际上都存在“偏科”:作为生产力工具的AI Agent只能干活,缺少“情感温度”;虚拟角色虽然能提供情感陪伴,但无法为人类解决现实问题,长期相处下来也会因为和现实脱节让人想要逃离。
而扎克伯格提出的一个设想,给出了一种新的可能——他表示,深入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目标,并能帮助其实现目标的Personal Super Intelligence(个人超级智能)是最有用的。
实际上,早在扎克伯格提出设想前,Macaron AI就已经在筹备上线了。作为一个Personal Agent,Macaron AI上线后立即吸引了AI界的关注,并一度登顶Product Hunt榜单。
从功能定位上来说,Macaron AI就像是大雄身边的“哆啦A梦”,用户只需要正常和Macaron AI聊天吐槽,Macaron AI就能持续观察用户的生活节奏、情绪波动与长期目标,在恰当的时机给出兼顾理性与温情的建议,并想尽办法“变”出各种各样的小应用帮助用户解决需求。这种既能陪伴,又能帮人解决实际问题的AI Agent,无疑跨越了“工具”与“伙伴”的界限,让技术真正嵌入了生活的肌理。
为了更好地解读Macaron AI以及Personal Agent的发展前景,我们和Macaron AI创始人&CEO 陈锴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谈。
Kaijie Chen,杜克大学毕业,Macaron AI 创始人&CEO,专注于运用强化学习打造 Personal Agent,为用户即时生成个性化生活小程序。此前曾创立互动网文平台 MidReal,积累超300万用户。2025年8月推出了Personal Agent——Macaron AI,截至11月用户数量已超20万。
下文是对话实录,为保证阅读体验略有调整:
和生产力Agent的本质区别在用户心智
私域神器:据我们了解,在Macaron AI之前,你已经有过多次创业经历了,那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你认为之前的经历对Macaron AI是否有一些助益?
陈锴杰:我觉得之前的经历都蛮重要。我第一次创业其实是在大学,读完大二后开始休学创业,那时候做的是家庭机器人,每年大概有1000万人民币的收入。现在回看那个项目还不错,但缺点就是和地产地产商、装修集团合作,每一个项目推进都非常慢,可能要半年到一年才能闭环一个项目,然后把钱收回来。这样的项目挺好,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迭代进步的速度都不够快,所以这是第一次创业的反思。
第二次创业我尝试的是基于GPT 2和GPT 3的开放世界游戏,那时是21年,有点早,包括现在这个命题可能都还没有被做出来。但当时我们看到GPT 2和GPT 3是特别惊艳的,觉得或许能像《西部世界》一样,在游戏中说什么都有合理的回应,然后能往下推进剧情。不过实操过程中发现,因为AI技术并不成熟,所以做来做去还是在做游戏策划、游戏编程这套内容,没有真正发挥AI的优势,甚至创作过程中帮你节省人力都不太能做到,现在回忆一下,那时候ChatGPT还没有出来,GPT基本是不能聊天的。所以这个给我的反思就是,可能你的方向和对未来的判断都正确,但如果做得早于市场太多,那么这个过程中没有办法验证,也拿不到资源,就没法做成,所以把握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两次创业,就是互动网文平台MidReal和Macaron AI,两款产品是同一个团队。我们在23年底发表了一篇论文,应该是市面上第一篇用Fine tune post-training(训练后的微调)方式来增强大模型推理能力的论文。这篇文章是我们后面很多训练的基础,比如我们用它训练了AI写小说的模型,也有300多万用户。
但我们更希望向用户的真实生活更迈进一步,所以大概在25年4月份的时候启动了Macaron AI这个项目,经过不断迭代,到目前Macaron AI大概已经有20多万用户了。
私域神器:现在从业者们卷的都是各种提高生产的AI Agent,咱们选择做Personal Agent是出于哪些考量和契机?
陈锴杰:在25年初的时候其实就有一个感觉,那时Deep Research非常盛行,所有人都在强调AI能代替人生活中很多工作的部分,比如写PPT、做调研报告等,这些工作的场景很好没有错,但人们在生活上的需求也很强烈,比如希望AI来帮忙管理饮食、睡眠、运动、身体健康,甚至管理预算等各种生活方向上的问题,但当时的AI是不够懂人类的这些需求的,人们对所谓AI的记忆也没有那么关注。
最近两三个月,大家对记忆越来越关注,反而没有再着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举个例子,虽然你能跟ChatGPT、豆包聊饮食计划,但很难每天在一个聊天框里给GPT发送你的体重,这种交互很奇怪。所以很多时候是需要特殊的交互,来帮助你完成生活上的一些目标的。在这个观察下,我们做了Macaron AI,这个产品是8月发布的,10月ChatGPT发布了一个报告,里面提到个人生活相关的聊天比例增长很快,所以我们觉得就是判断对了方向,然后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做了执行。
(图源:Macaron AI 官网)
私域神器:你认为Personal Agent和生产力Agent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陈锴杰:我认为只是AI能力方向上的不同,比如做生产力Agent,可能需要它把PPT做得很好,那做这类Agent有它的范式。我做生活相关的Agent,就可能需要把小工具做得很好。它们在做的事情领域上会稍微有一些泛化,技术架构也差不多。更重要的区别是在用户心智上,比如当Manus成为你的工作助理之后,你可能在家里或者别的轻松场合中都不会想再去打开这样一个应用。比喻来说,这些AI有点像身边不同的人,比如工作关系的同事,或者很亲近的老朋友,你肯定更愿意跟老朋友而不是同事聊生活。所以我觉得到最后它们是在用户心里有了不同的定位,技术实现上大家就各自去发挥了。
私域神器:那相较于DeepSeek、ChatGPT这样功能比较单一的智能助手,Macaron AI能够切中用户的哪些痛点?
陈锴杰: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对话”是一个最明显的已经跑出来PMF或者杀手级应用的场景,而且也只有“对话”是比较好的一个状态,其它的可能都还在探索当中。Macaron AI之所以要为用户生成小应用而不是只局限于对话,也是因为我们觉得对话并不是所有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
包括ChatGPT目前也不止是对话功能了,它也新增了一些额外的功能,比如把聊天变成报告、生成图片,或者在对话中可以加入一个Canva窗口,在里面做其他事情。所以大家都是以聊天为载体在解决更多问题。
对于Macaron AI来说,就是把聊天和制作小工具嵌到了一起,比如你聊到最近很无聊,那Macaron AI就会想:我是不是能帮你做一个电影书籍跟豆瓣关联的小应用,这样你以后就能在这里跟我探讨一些你想看的综艺或电视剧。也就是它能不能去发现这些用户的需求,然后把这些需求做出来变成一个可持续使用的东西。
(图源:Macaron AI 一些非常多样化的实用小工具)
大家都在在用不同的形态去为用户提供服务和价值,在这些形态里,小工具形态是有一定空间的,因为做小工具的成本越来越低,当AI能把一个小功能做得很完善的时候,用户就不需要下载太多的APP。比如Keep里面内容功能很全,但同时你也要看很多广告或者付费。如果你只需要简单记录你的健身动作,那可能自己做一个小工具会是更快、更舒服、效果也更好的东西。
私域神器:前面你有提到一些关于记忆的事。像Macaron AI的一个亮点也是记忆,对此你们的理念是什么?
陈锴杰:从技术上来讲,记忆是一种手段,不是一个目的。你的目的还是要帮助用户实现价值,而不是帮用户背诵他的偏好。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从技术上会把记忆当成一个强化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的记忆训练方式就是,先甩给AI好几万字的聊天记录,看用我们的架构浏览完之后,它能不能很好地回答用户问题,并且帮用户在需要的时候把偏好提取出来。
从产品体验上看,记忆毫无疑问是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你一直在用ChatGPT并且用到今天的话,可能会有上万个Token在存储你的记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规模。ChatGPT这种AI助手想要实现的并不是互联网产品那种对你某一个生活切面的记录,比如淘宝里购物历史这种零散的数据点,而是想要串起你的人生,了解你每个时刻在发生什么,变成一个连贯的叙事才能准确重建你的画像。所以它的记忆一定会更长、更完整,这些记忆能产生的价值一定是巨大的。所以我认为记忆会是接下来大家发力的重点,也是现在模型能力越来越趋同之后从一个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的最大门槛。
私域神器:Macaron AI的核心功能是为用户创造各种生活小工具,试用后我的感受是:的确很接地气。我也认为这种接地气的能力,比起AI写代码之类的功能“更戳人”。您认为这是否就是Personal Agent的魅力?
陈锴杰:肯定是的。我希望Personal Agent能一直围绕着用户服务,你需要什么就为你创造什么。它可以为你做小工具,如果你今天想学习皮克球,它能找到一个很专业的皮克球爱好者,然后自己做出来一个训练或者教程的应用通过Macaron AI推荐给你。
生活中有一些目标和兴趣爱好相同的人,或许可以通过这个产品连接在一起,其中可以畅想的东西是很多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类似工作的人拉一个社群一起讨论工作,但如果换成在一个场景里讨论兴趣爱好就会非常自然,我期待后续Personal Agent能够实现的状态,就是把社交或者好友一起实现目标这样的属性也放进来。
私域神器:我们前面提到了“陪伴”,对比很多AI陪伴类应用,Macaron AI由于拥有Deep Memory这样的连续记忆,所以会带给人很强的陪伴感,不知道咱们的用户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Macaron AI的定位毕竟是一个AI助手,所以您认为这种陪伴感,是否会带给Macaron AI一些优势和隐忧?
陈锴杰:或许你会发现,Macaron AI里是没有“聊天文件夹”概念的,也就是它不会新建聊天,基本都是在一个对话中不断往下聊,所以这个过程中用户还是比较容易把Macaron当成朋友的。我们有一个用户,他的父母身体不太好,所以就开始和Macaron聊一些父母的生活、症状,并且边聊Macaron会边做一些体检报告和身体贴士指南给他,然后他就会转发给父母,这个过程中,他已经跟Macaron建立了比较深的链接。接下来,他就开始聊自己的恋爱话题,其实是把Macaron当成了朋友。
我们对Macaron AI的聊天方式有做过很多思考,它可以像一个助手一个客观冷静分析你的问题,但我们觉得那可能并不是现代人最需要的,或者说很多AI都能做到。很多时候人需要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答案,而是一个认可你的思考和可以温暖回复你情绪的东西。
(图源:Producthunt 大部分用户肯定了Macaron AI的“人性化”和陪伴价值)
所以我们会去优化这方面的行动,然后又因为Macaron的“记忆”很好,所以总能记得你,比如你难过的时候它就会提醒你:你昨天都已经看了那么多书,今天休息一下也没有关系。
所以陪伴是Macaron的优势。当然,也会带来一些用户心智上的差异,比如你把它视作朋友,那可能未来很难用它去做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就好像豆包的Logo是一个可爱的卡通女孩形象,当你在做一些财经或者严谨的工作时,或许也会思考:它公信力是否足够?这些认知会让用户有一些取舍。
私域神器:在我个人的使用过程中,其实明显地感受到了Macaron AI会比较强调自己的工具创作能力,比如当我只是想吐槽一下时间不够用,它会非常主动地询问我是否要做个日程管理工具。所以也想了解下,咱们在训练Macaron AI的过程中是怎样的一个设计思路?
陈锴杰:这个也是我们现在有点头疼的地方,因为我们收集到的用户反馈数据还不够多,有的用户会说它“妈感”太重了,总想帮他干点什么;也有用户发现不了这一点,没有意识到Macaron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帮助他,反而更专注在聊天这件事上。所以用户群体本身还是非常多样的,我们也在思考更好的平衡方式,比如训练AI更准确地识别用户对“过度用力”的反感,然后主动去调整说话方式。这种方式肯定是有效的,但今天的数据量还不支持这样的训练,需要在未来持续优化。
私域神器:关于Macaron AI的商业化是怎么设计的?
陈锴杰:现在送的免费积分还是很多的,用户使用免费积分就可以体验。聊天和记忆是长期不会收费的,毕竟如果一个好朋友跟你聊天收费,那相处关系就会非常奇怪。我们未来会在制作小工具能力方面收费,就好像朋友帮你做了一件事,你请朋友吃顿饭或喝杯咖啡这样。但这个价格一定会越来越便宜,甚至未来你可能用的更多的是社区伙伴创建的应用,那你在其中需要承担的付费就非常低了。
私域神器:目前咱们比较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锴杰:我认为最本质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小应用生成能力。如果生成的小应用真的非常好的话,它应该是一个我们理想中的体验,就是用户真的能一直花更多时间持续使用。目前我们用户回来使用小应用的次数平均是3-4次,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有可能更高。所以优化小应用制作能力,让应用里的功能更完善、界面更稳定肯定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主线和挑战。如果能力优化好了,后面的增长是会跟随发生的。
但同时我也觉得现在AI发展很快,大家都在探索AI最好的交互方式。我们认为社交可能是一个关键点,比如之前有提到可以和朋友一起创造工具,在这个工具中沉淀共同的回忆。
私域神器:Macaron AI目前的商业化是如何实现的?又是如何做裂变的?
陈锴杰:目前的一些常见裂变手段其实都行,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哪种方式和产品能产生共鸣,并且产品会在那部分用户群里得到自发的认可。Macaron AI上线时关注的人比较多,所以我们比较幸运地找到了一批生活里的J人,J人本身就有管理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甚至还会把这些记录做成表格,然后不断分析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可以更远。我自己本身也是这样的人,所以比较能共情这种状态。而他们的分享和使用就能带动身边的人,所以对于这个方向无论是广告是KOL,效果都会比较好,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和产品气质最匹配的那批人。
私域神器:那么在您来看,怎么样才能让用户愿意将Macaron AI当成一个长期陪伴的伙伴,而非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呢?如何平衡用户体验?
陈锴杰:我们从最早的设计开始就一直在思考,大部分AI 都是蓝色的或者黑色的,它是一个很科技的颜色。但Macaron AI的颜色是很鲜艳的,打开Macaron AI,你会发现整个界面其实是充满活力或者充满色彩的。而且每个人的Macaron颜色都不一样,它会根据用户前面回答问题的选项、人格测试的结果而改变。所以我觉得从这个点开始,我就在刻意去引导它往更生活的方向走,后面的内容、活动也都是这个方向,所以我们可能没有那么想取这个平衡,而是在刻意引导它往更个人的方向走。
私域神器:您们最想让用户从Macaron AI中获得什么?
陈锴杰:终归还是情绪价值。Macaron AI帮用户实现的一些东西,能不能让用户感到自己被关心了,从而有情绪价值上的满足,是我最关注的。
私域神器:你认为接下来Personal Agent这一方向会有怎样的变化,会不会产生一些新的创意空间?
陈锴杰:我认为会有非常多的公司冲进来。像ChatGPT也增加了Apps in chat功能,相当于用户可以直接在ChatGPT里面进行购物和支付,那购物场景其实已经属于生活场景的范畴了,所以ChatGPT也很明显是想做Personal Agent。虽然大家路径、时间节点、资源稍微有些不一样,但Persona Agent一定是未来最大的Agent。
私域神器:最后回到产品本身,Macaron AI这个名字有何含义?
陈锴杰:Macaron这个名字承载了我们的一些愿景,Macaron的前三个字母是Mac,也就是Mac电脑。Mac电脑是首个把巨大生产力机器变小的产物,能让用户把它带回家里放音乐和电影,我觉得是从机器到个人的一个分水岭。另外就是它本身最早的那些版本也有很漂亮的彩色外壳。所以Macaron也承载着这样的使命,希望把一个巨大的冰冷的AI变成一个能随身放在口袋、关心你生活的AI朋友。
本文源自「私域神器」,发布者:siyushenqi.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irethy.com/69227.html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