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轮融资,估值近300亿美元,4位“00后”创业,3年造出“AI界奇迹”

“AI程序员”已上岗。


 

作者丨子墨
编辑丨火狐狸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3日,AI编程器Cursor(母公司为Anysphere)宣布完成23亿美元的D轮融资,由老股东Accel与新投资方Coatue共同领投,a16z、Thrive、Nvidia、Google 跟投,投后估值攀升至293亿美元

 

令人惊叹的是,Cursor从创立至今不过3年,背后藏着的竟是4位“00后”麻省理工毕业生的极客梦想,创始人兼CEO Michael Truell如今也才25岁

 


Cursor四位联合创始人,右一为Michael Truell) 

 

这支年轻得超乎想象的团队,是如何在短短时间内,创造出重新定义编程方式的“行业传奇”的?

 

连续4轮融资,估值翻73倍

 

先来回顾下Cursor的成长路径。

 

 
 
 

2022年:4人联合创业,公司成立;

 

2023年:Cursor产品发布,种子轮融资800万美元,由Open AI领投;

 

2024年8月:A轮融资6000万美元,由a16z 领投,估值4亿;

 

2024年12月:B轮融资1.05亿美元,由老股东Thrive Capital和a16z领投,估值26亿美元;

 

2025年6月:C轮融资9亿美元,由老股东Thrive Capital领投,估值90-107亿美元;

 

2025年11月:D轮融资23亿美元,由老股东Accel与新投资方Coatue共同领投,估值293亿美元。

 

 

可以看出,Cursor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从A轮到D轮的连续四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超过33亿美元,估值实现爆发式增长,增幅约达73倍。a16z、Thrive Capital等多家老股东持续多轮参与投资,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

 

与此同时,Cursor在宣布完成D轮融资之际,也公布了对硅谷人才战略公司Growth by Design Talent(GBD)的收购。收购后,GBD的两位创始合伙人及部分核心成员将加入Cursor,负责构建内部人才与组织体系;其余团队成员则将独立开展新业务,继续专注于招聘流程建设、人才顾问及战略咨询等服务。

 


 

而这并非Cursor首次收购与“人力”相关的团队。数月前,Cursor就曾计划收购AI驱动的CRM初创公司Koala,拟吸纳其数名顶尖工程师以组建专门的企业级服务团队,但并未打算整合该公司的核心产品。这两次收购均体现了Cursor在人才培养与运用方面的高度重视,目前团队规模也已经从2023年底的个位数拓展到了300+人。

 

试错到转型,3个月打造AI编程器

 

“人才”始终是Cursor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其在行业内脱颖而出的关键亮点。

 

Cursor的初创团队由4位麻省理工学院的“00后”毕业生组成,他们全部入选过“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其中,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chael Truell出生于200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计算机与数学专业。他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积累了经验,在麻省理工担任过研究员,还在谷歌、知名对冲基金Two Sigma以及初创企业Octant等不同类型的机构实习,具备跨领域的实战视野。

 

2021年开始,Michael Truell与另外三位麻省理工同学Aman Sanger、Sualeh Asif 和 Arvid Lunnemark共同踏上了创业征程。

 

他们最初的设想是为机械工程师开发一款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程序的 AI助手。为此,团队投入数月时间进行数据抓取、文件格式转换以及插件开发等基础构建工作。

 

然而,项目最终未能成功,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创始团队中缺乏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对行业理解不深、热情有限;另一方面,当时相关技术条件尚不成熟,难以支撑起理想中的产品形态。与此同时,部分成员还在同步推进一个端到端加密通信系统的开发,但该项目同样未能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2022年中,在经历了多个项目的挫折之后,团队进行了深入地复盘与思考。他们逐渐意识到,与其在陌生且市场空间有限的领域艰难前行,不如回归自己最熟悉、也最富热情的赛道。基于这一认知,他们果断做出战略调整:暂停CAD 项目,集中全部资源开发一款面向未来的“AI代码编辑器”。

 

尽管当时市场上已有GitHub与OpenAI合作推出的AI编程辅助工具Copilot,并实现了约1亿美元的收入,同时还有其他一些竞争者活跃在AI编程赛道,但 Cursor 团队并未因此退缩,反而Copilot视为学习与追赶的标杆

 


Copilot宣传视频截图,图源:Copilot官网)

 

从写下第一行代码到Cursor产品正式面世,4个人只用了3个月时间

 

0到1到10亿,3年创下增长奇迹

 

在成立的3年里,Cursor 每一年都迈向了不同的发展阶梯:2023年的初步扩张,到2024年的指数级增长,再到2025年获得资本的大规模注入,其惊人的增长速度持续超出市场预期。

 

2023年,产品上线初期,核心挑战在于探索方向尚不明确。团队面临的关键抉择之一是如何应对早期用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当时,一批极为活跃的非编程用户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导向,若完全跟随他们的意见,产品很可能将走向一个与既定愿景完全不同的未来

 

同时,另一批技术用户则强烈要求产品专注于特定技术栈,成为垂直工具。面对这些可能使产品偏离主航道的压力,团队最终顶住了诱惑,坚持了既定的“平台化战略”。早期团队在首批人员招聘中十分谨慎,一直是由4位联合创始人完成大部分的工作,2023年年底,团队的规模仍然是个位数。

 

若将2023年视为团队完成从0到1的跨越,那么2024年则是Cursor实现1到1亿美元的爆发式增长,并迅速跻身“最快达成1亿美元ARR的AI编程工具”之列。

 

在创始人Michael Truell看来,这一成绩得益于Cursor所处市场的特有属性:任何细微的产品优化,几乎都能即时反映在用户行为数据中。无论是首次实现代码库上下文感知、推出用户操作预测功能,还是进一步实现连续编辑序列的预测,每一次关键技术突破与体验升级,都直接推动了用户增长曲线的显著攀升

 

基于此,团队始终“产品优化”作为绝对的工作重心。用“产品驱动增长”的模式,确保了复利增长循环未曾中断。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市场都具备这一特性,但Cursor恰好是处于一个终端用户使用偏好与产品体验至关重要的领域

 


Cursor自定义自动补全模型预测下一步操作) 

 

进入2025年,Cursor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根据彭博社报道,截至6月其ARR已突破5亿美元,较3月份的1.5亿美元大幅增长233%,预计到年底该数字有望冲击10亿美元。与此同时,Cursor也吸引了更多顶尖投资机构的注资,团队规模持续扩大,估值较2024年底飙升超过11倍

 

在客户层面,包括英伟达、Adobe、Midjourney在内的多家科技巨头已成为其企业客户。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公开表示,公司所有软件工程师都在使用Cursor,并显著提升了生产力。

 


Cursor的B端客户,图源:Cursor官网)

 

写在最后

 

3年间,4位“00后”将Cursor从备受质疑的初创项目打造成能与行业巨头Copilot抗衡的明星产品。这一历程证明,AI时代,极致的产品信念和创新足以撼动固有格局。未来,Cursor或将超越代码编辑器的范畴,进化成为新一代创造性的工作平台,重塑人机协作的边界。

 

年轻、热爱与坚持,正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竞争力”。

本文源自「私域神器」,发布者:siyushenqi.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irethy.com/68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6 132-7601-9273

邮件:siyushenqi@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18:30

添加微信
添加微信
email Email Telegra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私域神器:一站式全网全渠道拓客营销软件
销售热线:173 5412 3667 (←点击添加微信)